因為累與忙碌,所以不再覺得病人的著急與等待是值得在意的情緒.......
這也許是許多暴力事件的源頭.......
我R2到快升R3那一年,嘉義長庚剛開幕,大家都對會被輪流派去上一個月的班恐懼不已,因為聽說那裏的病人很不容易照顧……
我在升R3的那個月輪過去支援,事情是剛過去上班的前幾天發生的………………………
我們就像平常的工作一樣,整理好照顧的病人的病歷,跟著主治醫師去查房。主治醫師每一個病人都親切地看,我們在旁向主治醫師報告病人的現況與治療計劃。老伯是主治醫師前幾個看的病人,病況恢復得很好,所以我們跟他說等一下就可以辦出院了,老伯也很高興。
就在我們接下來查了幾個病人之後,也許不到半小時吧,突然聽到護理站有人在大聲地咆哮,原來是剛剛那個看起來高興準備辦出院的老伯?!! 老伯生氣地一邊拍桌子一邊大聲罵護理站的書記:『剛剛醫師不是說可以辦出院?你們這樣拖我的時間是怎麼樣?快點幫我辦出院啊!』……..當時老伯凶狠的樣子與行為,以現在的標準,應該已經算是“醫療暴力”了吧?後來請R1學弟先不用跟查,跟老伯道歉後趕快幫老伯辦妥出院處方,老伯的情緒才穩定下來。
這樣的場景如果發生在現在的醫療狀態,老伯的行為是不折不扣的"醫療暴力",而我們趕快幫他處理還道歉算是“姑息、鼓勵”這樣的不當行為。
在這之後,每天我們檢視病人,決定接下來的治療計畫,會對隔天應該能出院的病人,先把大部份的出院醫囑準備好;隔天病人病況真如預期的穩定進展,符合可以出院的狀況,只要把預先準備的醫囑註記完成,就能在預期時間內用最短的時間把手續完成......就再也沒有人需要表現“醫療暴力”與“姑息、鼓勵不當行為”......
我要說的是,
醫療暴力本身當然沒有可以合理化的條件,但除非我們相信這些抓狂的病人或家屬都無緣由的對理論上有救命治病之情的醫療人員充滿敵對之心,不然,這樣的情緒背後,也許有我們不在意但對病人與家屬很重要的事情.......
如果知道老伯家是老人照顧老人,所以要回家都得特別安排、拜託鄰居的年輕人來載,而那個年輕人也是上班中間跑出來接他...對剛剛這樣的事感覺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知道平時病人聽到主治醫師說可以出院,到醫師全部查完房能夠辦出院手續通常要兩三小時後,這中間病人與家屬只能等...對剛剛這樣的事感覺會不會不一樣?
如果知道老伯家裏,一起勞役都得自己來,他住院期間全都得擺著,所以知道能回家時,心裡該有多急迫......瞭解這種因為期待落差而表現的著急,對剛剛這樣的事情感覺會不會不一樣?
***************************************************************
醫病衝突的發生,一定會是雙方的損失,是醫病之間最重要的互信的戕害......如果相信醫者都存仁善之心,而病者亦為值得被關心照顧的群體,這樣雙輸的局面需要仔細探尋原因:或咎因於醫療保險制度?或醫院體系的僵化?這樣的問題絕對不會是簡單的你錯我對的討論就能解決,而需要誠實面對並檢討每個犯錯的細節,並反覆修正可能避免錯誤的方式,讓將來的問題愈衝突得以預防。
所以我們現在能做什麼?
瞭解怒氣背後的緣由,針對或可修正的地方做評估,檢討我們說話方式可能帶來的不友善,然後練習並調整;
對病人的質問或疑惑不需先持敵意,這些會直接詢問的病人基本上是比較相信醫師的人,也是比較在乎自己健康的病人,說明得越讓這樣的病人瞭解,日後病人對風險的接受度就越高;
瞭解生病的人特別敏感,也需要關注,有時一個病況以外的問候就能給人大大的溫暖;
相信醫療團隊的每個成員,但也不要忘記常常提醒成員該注意的事項與說話技巧,謹記堅持專業不代表可以不禮貌,定期開放討論檢討並做適當評估;
而醫師應該將對醫療專業的堅持,表現在抵擋醫療上不合理的事情因為各種原因而存在著,即使可能產生衝突也要盡力解決。
我想就是多一些體貼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