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帶Easton去游泳的時候,想到每天得帶老大或老二這裡那裡上課,自己都覺得好累,又想想當初還沒有孩子前的想法〈”我以後才不讓我的孩子整天跑攤上課”〉,這種前後的矛盾,讓我花了點時間把‘才藝班’這個事情仔細的想了想。
Easton在七、八個月的時候,我們就有帶他去上所謂‘感覺統合’的課,上課的理由很簡單,只是讓Easton有一個可以跟別的小朋友一起玩的環境,讓他可以跟別的小朋友在課程中有平等的互動〈不像在家裡都做王爺〉;開始上課之後發現,Easton可能天生愛學東西,也常常變成老師最愛的學生:不怕生所以很能參與活動、老師一說話就專心聽〈不管旁邊的小孩鬧的多厲害〉、即使玩的很高興,老師說要收玩具就會幫忙收、幾乎沒有在上課的地方失控耍賴過。
我想一部分是因為這樣,Easton對‘學習’這件事,得到很多正向回饋:上課認真聽 → 知道要做什麼 → 慢慢會進步 → 老師稱讚,爸媽鼓勵。Easton持續對學東西抱著相當積極且快樂的態度,一直到現在都是如此。
Lindsey也許因為跟哥哥一起玩,行動能力與認知的成熟似乎也比較早,我們讓Lindsey在差不多一歲的時候上一樣的‘感覺統合’的課。個性的不同讓Lindsey和Easton對課程的參與程度在一開始有些不同〈Easton不怕生,一開始上課不管會不會就會先做做看;Lindsey則總是一開始先觀察,到比較熟悉後,一參與課程就有出乎意料的熟練〉,相同的則是對老師上課的專心程度。我想,看Lindsey現在那麼喜歡去上音樂課或統合課,在學習上應該也感受到同樣的正向回饋吧。
所以我仔細想想,要不要讓Easton去學東西,我們的考慮是:
1. 我們讓Easton去學東西,是因為Easton有興趣想學,除了Easton和Lindsey一歲前他們還不會表達的時候的課以外,現在Easton學的東西是他們要學的,不是我們要他學的。
2. 我們讓Easton去學東西並沒有要求學多久要看到學會什麼,也就是說,對我們而言,孩子學東西不須要有一定的進度。即使是孩子自己要學的,也會因為孩子的天份或身體的協調而有學習的快慢,所以只要學習過程很快樂,進步慢也沒關係。
3. 衡量可否負擔的起。多學一樣東西代表多一份學費的支出,跟多一段時間的付出,這些支出都可能隨著時間變成越來越大的負擔。
4. 雖然我們盡量不在學習的進度上給Easton壓力,但是我們還是會要求Easton學東西要認真。如果覺得Easton上課的時候不專心、不認真,我們會請Easton想清楚還要不要上。要上,就得要認真、專心,這是對他自己和老師的尊重;不要上,也得要一樣的認真、專心,把這一階段的課上完,不能中途說不上就不上。特別是有些課程有級別的,不能因為一直通不過某個級別就說不學了,但可以在通過那個級別後決定不上,希望小孩不要養成碰到困難就用逃避來解決。
5. 既然學的東西都是Easton自己要學的,他就得找時間練習,這意味著他可能得犧牲玩玩具或看卡通的時間;如果他無法兼顧這些學習伴隨而來的練習,那就只好請Easton決定要停掉什麼課。目前為止,Easton倒是很熱中於練習〈特別是鋼琴〉呢!
所以囉,請不要再說小孩很可憐,可憐辛苦的是我們這些勞心傷神費時間的父母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