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國種族衝突的問題越演越烈,歧視的敏感神經再度被挑起,本書的背景,說明了其實在所謂正義的背後,系統性的歧視下所激發的憤怒是其來有自,而且還一直存在著......
作者現為法學院教授,自學生時期就為被誤判的死刑犯辯護,對抗著審判中的歧視,也為對孩童的不當審判奔走。
節錄此書一些讓我思考許久的語句:
『每一個人都無法用他所做過的最糟的事來定義,人遠遠不止於此。』
『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足以象徵我們的社會、法律、公平和平等原則的指標,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
『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同理心的喪失足以摧毀一個社會、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尊嚴。』
『希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餅,也不是要人擁抱樂觀、戰勝悲觀,是「精神的方向」。這種希望會使得一個人在絕望中仍願意尋找自己的定位,並且願意當個見證者;會使一個人即使遭受強權凌辱,仍然能夠相信未來會更好。這種希望使人強大。』
『破損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理由。這些破損正是我們共通的人性,是我們得以尋求安慰、意義及療癒的共有基礎。我們共有的脆弱及不完整,才讓我們生出同理心並持續對他人感同身受。』
『我們是有選擇的。我們可以擁抱人性,也就是擁抱這破損的天性與同理心,並對療癒抱持最大的希望。或者乾脆否定我們的殘缺,放棄同理心,最後讓我們連帶地否定身而為人的天性。』
『理解自身的破損是一種力量,因為擁抱自己的破損,會創造出對於仁慈的需求與渴望,或許也因此有相對展現仁慈的需求。』
『仁慈的力量,就在於它讓不配獲得者得以擁有。最不期望仁慈降臨時,就是它發揮最大效力的時候—它強大到足以打破加害與受害、報應與苦難的循環。』
雖然在說著法律的故事,但是裡面的許多觀點很值得我們深思,特別在每個看似公平,但又存在著某種對立的族群或團體之間,很多的發展都不能只著眼在眼下的單一事件。
期待自己能做仁慈的人,進而療癒自身的破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